1951年6月出生;1973-197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78-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随即在该校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2000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一年
一、工作与学术简况
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为该校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1997年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曾宪梓基金三等奖,2001年获上海市育才奖。2002年以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规划和上海市社科规划的课题各1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哲学,从事的课题主要有:1、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2、中国近代进化论研究;3、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传统哲学;4、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发表论文170篇左右,主要著作有:《生命的冲动:柏格森和他的哲学》(1988)、《第一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1992)、《孔子评传》(1997)、《人的全面发展是新社会的本质要求》(2002)、《徐光启评传》(2006)。科研成果曾9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为合作科研成果),合作的科研成果获1998年度“五个一工程”奖,合作的教学成果获1993年度国家级二等奖。
二、2004年以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著作
1.《徐光启评传》(两人合著,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中国哲学十二讲》(两人合著,第二作者),重庆出版社,2008年
论文
1.“西方哲学的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学术月刊》,2004/0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4/09;《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06
2.“走向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09
3.“Stream for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inese Philosoph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ontemporary Chinese thought(美国)2005.3
4.“后现代社会的文明形态”,《中山大学学报》,2005/06
5.“从重新评价到互动对话”,《孔子研究》,2005/0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11
6.“走向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哲学研究》(增刊),2005
7.“接受西学与中西比较”,《文化中国》,2005/02
8.“略论中国古代哲学的地域性传统”,《文史哲》,2005/0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5/0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03
9.“台湾学者对近代20年来大陆宗教学研究的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01;《人大复印资料》(宗教学),2005/03
10.“‘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学术月刊》,2005/1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06/02
11.“美学理论的蜕变与民族审美意识的再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02;《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5/11
12.“李约瑟难题与内圣开出科学”,《浙江社会科学》,2006/04
13.“‘国学热’与当代学校教育的缺失”,《学术界》,2007/06
14.“儒学传统的当代价值如何可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0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01;《人大复印资料》,2007/02
15.“30年来上海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学术创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09
16.“从突破‘两军对阵’到关注‘合法性’”,《学术月刊》,2008/06
17.“两个接着讲和三个环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思考”,《理论视野》,2008/12
18.“纠偏与开新:思想史视域中的东林学派及其思想建构”,《学术月刊》,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