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院
  • 我校八个专业学位点顺利通过评估 时间:2016-11-11 点击:165
    据2016年3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学位[2016]5号文件)内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我校应用统计硕士、法律硕士、体育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翻译硕士、公共管理硕士、艺术硕士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结果全获“合格”,顺利通过全国2014年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据悉,在学位点专项评估的学校自评过程中,我校研究生院和各相关学院密切配合,对照各专业学位点的自评指标,认真分析我校学位点建设的整体情况,并在填写各类表格、撰写自评报告、邀请外单位专家自评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好质量关,确保各专业学位点在专项评估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有的专业学位点还赢得了全国同行专家的高度赞扬。 目前,我校正在根据教育部要求积极组织开展涉及15个学院41个博士、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学校自我评估工作。本次合格评估覆盖学位点的范围更广,评估要求也更高。目前,研究生院正在仔细研究博士和硕士一级学科学位点合格评估的各项指标,并与各学院积极互动,抓紧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课程教学、学术交流、特色优势等方面做好梳理工作,努力充实各学位点的内涵,严格把好学位点自评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关,争取在本轮学位点合格评估中再获佳绩
  • 研究生骨干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时间:2016-11-11 点击:292
     3月24日晚,会议中心3、4号会议室内座无虚席,校、院级研究生骨干济济一堂,共同聆听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教授的报告——《研会干部应具备的几个政治素养》,这也是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骨干能力提升计划的第一讲。汪青松教授从研究生会骨干成员应具备怎样的政治素养入手,为研究生骨干们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帮助研究生们对中央反腐倡廉、“两学一做”等做了深入理解和剖析。汪教授的报告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深入浅出,语言生动,研究生骨干们听后无不感到受益良多。 据悉,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骨干的政治素养、活动组织和沟通交流等能力,强化研究生骨干在研究生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学校党委的相关精神,研究生工作部将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培训时间内,通过《自信演讲》、《持续创新》等6场讲座、2次小组讨论以及团队拓展等学习研讨形式,帮助研究生骨干坚定政治信念、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组织能力。 近年来,为了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优势,研究生工作部推出了一系列与研究生特点相结合的、以创新实践为核心的研究生学术科研活动,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融入研究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通过“当代青年与改革创新”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沙龙立项活动、“师道杯”研究生学术演讲大赛和“学思湖畔”研究生讲堂等活动,聚焦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明确研究生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研究生培养成为“高尚品德的示范者、学术创新的先行者、校园文化的引领者、优良学风的代表者”,使研究生骨干成为高能力、高素质、高内涵的先锋模范。
  • 学校推进和落实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 时间:2016-11-11 点击:215
    进入“十三五”发展的开局之年,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神和我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思路,学校研究生院于近日快速推进和落实了两项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项目,为“强化教师教育特色,打造卓越教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有城市精神、有过硬的综素养的中小学教师”而大力开拓。 3月 6日,由24名教育类研究生组成的海外研习交流团赴台湾师范大学,开始为期三个月的海外研习交流活动。这批研究生经学院推荐和学校面试择优选出,分别来自人文与传播、数理、教育、外国语、生命与环境科学、对外汉语、美术和音乐8个学院,涉及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生物、物理、音乐和美术8个学科。研究生们在台湾的研习内容不仅包括在台湾师范大学进行教师教学研究、课程专题研究等课程理论学习,还将到台湾师范大学附属高级中学等台湾当地优质中学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此项目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教育理解能力。台湾师范大学也非常重视此项目,并精心安排了活动的每个细节。 3月18日,经个人申请和学校面试,择优遴选出的分别来自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等8个学科的50名研究生,分赴上海市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5所高端教育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全天候、浸润式的高端教育实践。在此之前,学校研究生院特地组织了动员和专题培训,对本次研究生创新教育实践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研究生们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行动上要全力投入,严格要求,积极主动,用心体验,快速适应中学教学节奏,为上海基础教育发展助力。 台湾师范大学海外研习交流和高端教育实践这两个创新教育实践项目,为我校研究生特别是有志于教师教育的研究生搭建了创新实践平台,更好地促进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旨在增强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上海基础教育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储备卓越教师后备人才。
  • 学校部署研究生教育工作 时间:2016-11-11 点击:109
     2月22日下午,学校召开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柯勤飞出席,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管副院长、研究生院主要负责人与会。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研工部部长俞钢主持。 柯勤飞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职能部门上一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2次会议的精神,就“十三五”开局之年研究生教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把握当前新形势,积极转变观念,在研究生教育“适度扩容,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上增强紧迫感;二是加强质量保障,及早谋划,抓实抓好学位点合格评估这项重点工作;三是深化体制机制、招生方式、培养模式、国际交流等各项改革,狠抓落实,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四是集各方力量加大投入,强化导师培养责任,优化信息化教育服务体系,使我校研究生教育走向健康发展之路。 会上,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俞钢传达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2次会议四个重要文件的精神,特别是解读了深化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改革意见。根据文件指出的意见,国家新增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每3年(或4年)开展一次,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工作每年开展一次,按一级学科和专业类别分别制订学位授权审核标准,所有学位授权审核均须按照审核标准进行评审。对此,研究生院要求相关学院要早做谋划,早做准备,提高学位点的内涵建设质量,在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的增设中抢占先机。 研究生院、研工部主要负责人还分别就新学期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申请和就业等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进行了通报,特别是对学位点合格评估和各类项目推进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在学位点合格评估工作方面,2016年下半年进入教育部合格评估的2个学位点所在学院,要按要求做好学位点自评工作,为专家到校评估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全面推进2017年其他15个学院39个学位点的合格评估准备工作。在招生工作方面,从3月初开始,将在确定统一招生分数线后,全面展开硕士研究生的复试录取和博士生招生考试等工作,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导师要积极参与,全力提高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在学位申请工作方面,3月初即将启动学位申请工作流程,各学院要严格把好重复率检测、全员双盲评审、答辩等环节的质量关,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在项目推进工作方面,按照市、校两级已有项目和新增项目的要求,分别推进“教硕-规培”、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专业学位“十三五”发展规划研制、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学位案例教学改革、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改革、上海市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学位论文培育、海外研习交流等项目建设,各项目承担学院和负责人应及早行动,争取早出成果、高质量出成果。在就业工作方面,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学院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拓宽就业新途径,尽可能为毕业研究生创造就业机会。 
  • 关于研究生院奉贤值班时间的告知 时间:2016-11-10 点击:974
    为加强奉贤校区研究生管理,更好地为研究生提供服务,研究生院、研工部自11月1日起每周二、周四安排老师在奉贤行政楼337办公室值班,办理研究生的相关事务。因目前暂未开通网络和办公电话,如有事务请联系:   培养工作:沈老师13564958603   思政工作:孙老师13816200062   综合事务:许老师13402198951     研究生院、研工部   2016年10月31日  
  • 关于香港城市大学招生咨询活动的通知 时间:2016-11-10 点击:711
    同学们:        “中国国际教育展”即将在10月下旬拉开帷幕,届时香港城市大学将参与此次咨询活动,详细介绍该校2017年本科及研究生课程招生政策、实施细则及奖学金计划。   10月29日城大领导及各院系教授将亲临现场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   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1.      “香港城市大学招生咨询日”活动    10月29日8:00-12:00  上海浦东喜来登由由大酒店及公寓   2.      “中国国际教育展-上海站”活动   10月29日至30日10:00-16:00  上海世博展览馆   欢迎同学们踊跃参加,并相互转告。活动海报见附件。   如有疑问,可直接向城大驻上海联络处咨询。   电话:52302236   传真:34600802-11   电邮:taozhao-x@my.cityu.edu.hk         香港城市大学网址:www.cityu.edu.hk        
  • 上师大2017年单独考试研究生招生简章 时间:2016-11-10 点击:271
    上海师范大学   2017年单独考试研究生招生简章       为了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在国家组织的全国统一招生考试的同时,进行以在职人员为对象的单独考试。   我校是经教育部批准有权组织单独考试的院校之一。单独考试中:英语由上海市联合命题(大纲请点此处下载),政治由我校自行命题,业务课与我校统考方式中的相应专业业务课相同。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   3.大学本科毕业后连续工作4年或4年以上;或者研究生毕业后工作2年或2年以上。   4.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经成为业务骨干的在职人员,经考生所在单位同意和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推荐。   5.定向就业原单位(需要缴纳学费)。   二.学习年限:三年。   三.报名方式、时间:同全国统考。注意网报时须选择考试方式为“单独考试”,报考点为“上海师范大学”。   四.现场确认地点: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   五.现场确认步骤:   1.资格审查和收费   考生到“单考报名处”,出具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同意报考定向就业研究生并加盖公章的介绍信和网上报名号,出示本科毕业证书原件、工作证和身份证,并交报考费130元;   2.交图像采集费20元,然后拍照并领取打印出的考生信息表;   3.请仔细校对此表:若无误,即可带回,不用交表;若有误,请凭相应证件到咨询处咨询更正,但报考单位、专业等报考信息不可修改。   报名确认后,在11月25日前(以邮戳日期为准)向我校研招办寄送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   请务必在12月15日-23日登录研招网自行下载打印本人《准考证》带到考场。   六.考试方法、日期、地点:   1.考试方法:考试分初试和复试,初试一律笔试。初试合格的考生均须进行复试。复试分专业和外语两部分。专业复试主要了解与考察考生所学理论课程、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外语复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听力和口语。   2.考试日期:2016年12月24日至25日(同统考)。   3.考试地点:上海师范大学。   七.如初试、复试合格,需先签署定向就业合同,然后在6月10日左右发录取通知。   八.在学期间不转工资及户口关系,人事档案保留在原单位,在原单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九.毕业分配:按合同规定,一律回原单位。   十.我校全日制各专业方向均可招收单考生,专业具体信息详见我校招生专业目录。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说明,单独考试主要面向国家急需人才的艰苦地区和艰苦行业招收优秀在职人员。单独考试中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学科门类招生人数不低于总数的70%。(今年我校单考计划数为8人)。   我校招生工作各阶段信息请关注我院网站(yjsc.shnu.edu.cn)招生信息栏。  
  • 全日制专硕部分初试科目大纲 时间:2016-11-10 点击:637
    链接:http://yjsc.shnu.edu.cn/Default.aspx?tabid=11044&ctl=Details&mid=23512&ItemID=185609&SkinSrc=[L]Skins/yjsc1f/yjsc1f
  • 关于“第八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参 时间:2016-11-09 点击:621
    各位同学:           第八届国际研究生奖学金信息说明会将于 10 月分别在清华大学(北京,15 日)、郑州大学(郑州,17 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19 日)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22 日)四校举办。            参加说明会的将有剑桥大学等来自 17 个国家的 100 余所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和招生工作人员,以及澳大利亚、法国等国驻华使馆的外交官。届时,他们将全面介绍本校(国)的情况、具体申请要求及签证办理等信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还将举办“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专题讲座并提供现场咨询。            学生可凭活动官网注册后生成的打印入场券及学生证进入会场并参加相关活动。由于本次说明会未在上海举办,各位感兴趣的同学可就近选取城市参会。         活动具体安排和要求请登陆官网链接http://www.csc.edu.cn/edufair       如有任何问题,可及时与组委会联系,联系方式如下:       学生参会咨询:010-66411821-632/698       组委会邮箱: edufair@cscdf.org                                                                                                                     研究生院(部)                                                                                                                       2016年10月8日 
  • 2017年(春季)拟毕业、申请学位研究生电子摄像 时间:2016-11-09 点击:772
    各学院、研究生: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高校毕业研究生的毕业、学位证书上的照片,统一由新华图片社拍摄。        现将2017年(春季)拟毕业、申请学位研究生(即2016年下半年申请学位的研究生)电子摄像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对象   1、2017年(春季)拟毕业、申请学位的应届研究生;   2、历届延期毕业、申请学位的研究生;   3、外国留学研究生。       二、时间、地点、拍摄费       1、10月16日(周日),9:00—16:00。       2、行政楼底楼。       3、拍摄费:20元/人。       4、须携带二代身份证,以便核对身份和信息。      (留学生须携带护照)         三、要求       1、请各学院务必高度重视,学院研究生教务员、辅导员须全程做好本学院毕业生电子摄像的通知工作。       2、延期毕业研究生若以前已拍(与此次申请相同学位时拍摄,且必须是在新华图片社拍摄),此次不需重新拍摄。       3、参加拍照的研究生不要穿蓝色、绿色的衣服。       4、各学院研究生必须准时参加拍摄,无特殊情况不得请假。若确有特殊情况未参加本次拍摄的研究生必须在10月31日前(逾期将影响本人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制作,并无法上报学位信息)自己前往虹口区虬江支路181号21楼2108室新华图片社完成拍摄。具体时间为:周一至周五、周六9:00-16:30,周日和法定节假日休息。   5.在外省市拍摄的研究生,必须在当地的新华图片分社进行拍摄。拍摄后:     (1)将拍摄的电子照片(10K大小)以身份证命名,发至wjl@shnu.edu.cn,并在邮件中写名学号、姓名、专业、学院;   (2)将纸质照片交至各学院教务员处(11月20前)。       6.不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电子图像的拍摄或照片不上交,将无法制作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无法进行教育部学历电子注册以及学位证书的认证,造成的后果自负。       7.在新华图片社以外的地方拍摄的照片,无法进行电子注册,也不能用于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制作。  
  • 关于设立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的办法 时间:2016-11-09 点击:730
    为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我校硕士研究生,特设立上海师范大学新生奖学金,具体办法如下:   第一条    奖励范围   本校注册的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   第二条    奖励对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均可获得新生奖学金:       1.“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且录取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新生。       2.以推免生方式录取为我校的硕士研究生新生。   第三条  奖励标准       1.“985工程”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6000元。       2.“211工程”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4000元。       3.凡以推免生方式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包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次性奖励4000元。   第四条 程序       1.“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录取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者需要填写“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申请表”,并附上毕业证书原件以及复印件,交学院审核,学院审核后在学院公示,公示时间为三天。学院将签字盖章后的申请表以及毕业证复印件汇总到研究生部。       2.录取的推免生根据报考类别确定,不需要提供任何表格和材料,也不需要填写汇总表。       3.研究生院网站公示获奖者名单,公示时间一周。   第五条 时间安排   新生每年报到后,10月15日前向各自所在学院提出申请,学院审核统计,统一将材料报研究生部,11月15日前奖励经费统一由财务处下发到学生银行卡。   第六条 其他事项       1.“985工程”、“211工程”学校范围名单以教育部公布为准,其独立二级学院以及分校等不属于此范围。   2.奖励就高不就低,不重复奖励。   3.奖励为一次性奖励,新生入学后提出申请,超过时间不予受理。       4.申请者需要提供真实材料,如果发现材料存在弄虚作假或者不符合申请条件,无论何时都将取消或追缴奖励,情节严重将予以纪律处分。      5.本办法由研究生院(部)负责解释,自2014年录取的研究生开始实施。     附件: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奖学金申请表      
  • 关于申请2016学年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 时间:2016-11-09 点击:474
    各学院:   为进一步弘扬红十字精神、体现红十字宗旨,上海市红十字会在人道救助基金中设立了青少年助医专项,向遭遇重大疾病的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提供关心和帮助。为发挥好该专项基金的作用,经研究决定,启动2016学年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工作具体要求通知如下:   一、受助对象和条件   本项目受助对象必须具有上海学籍,在校、在读的全日制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遭遇重大疾病并自愿接受救助,不论是否通过困难认定。   二、助医名额和标准   由多方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对申报对象进行评审并按照疾病程度和困难状况排序,根据“上海市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基金”专项资金募集总量分配名额,并分别确定5000元/人、3500元/人和2000元/人的三类标准。   申报不限名额,以专家评审组最终评审结果为准,包括名额和标准。   三、申请材料   1、填写完整的《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申报表》(附件1),学生填写部分(除签名)电脑填写打印,纸质版1份。申报表中“院系对该生的困难情况说明”一栏由学生所在院系填写并加盖就读院系公章,院系应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负责。   2、相关材料:   (1)学生身份证、学生证正反面复印件,各一份;   (2)申请助医对象提供的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诊断报告、相关检查报告、费用账单等复印件。   3、由学院汇总的《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信息汇总表》(附件2),电子版1份。   四、日程安排   1、2016年10月10日16:00前,各学院审核学生材料,并将申请材料送到行政楼508室。   2、2016年10月10日前,各学院填写《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信息汇总表》,请根据学生的疾病严重程度好困难程度,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序,并将电子版发送到luqi@shnu.edu.cn,文件名为“**学院助医项目”。   3、2016年10月中旬,研究生工作部审核确定学生名单,报送校红十字会。   五、注意事项   1、逾期申请作为自动放弃。   2、申请材料必须真实、完整。   3.如在资助过程中出现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由学校将具体情况向捐助方及时反馈,并由捐助方决定是否取消对该学生的受助资格。   4、如捐助方通过其它途径了解到受助学生不符合资助条件,有权取消该学生的资助资格。   5、受助对象必须符合本通知第一条规定,且本人病情已经二级或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并已产生相关治疗费用。   6、受助对象在校期间未享受过“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 项目的救助。       联系人:陆老师,联系电话:64322290。       附件:   1、《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申报表》   2、《上海市红十字会高校学生助医项目信息汇总表》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部                                                         2016年9月27日  
  • 人文与传播学院 时间:2016-09-26 点击:283
     学院下设1个三级学院:女子文化学院;8个系:中文系、历史系、文化典籍系、广告学系、影视传媒系、社会学系、信息管理系和出版传媒系;建有7个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长江文化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中国创意产业研究所;建有20个研究中心: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逻辑学研究中心、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宋史研究中心、女性研究中心、中国新广告研究中心、社区学院发展研究中心、域外汉文古文献研究中心、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研究中心、中国美学研究中心、现代出版研究中心、都市社会工作研究中心、世界电影研究中心、中国刘易斯·芒福德研究中心、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当代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儿童艺术创意与研究中心、中国礼制史研究中心;建有1个工作室:梅子涵工作室。   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都市文化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家与区域重点研究(培育)基地:非洲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史系列课程;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西方文明史课程;2个上海高校E-研究院:都市文化E-研究院、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1个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7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中国近现代史、都市文化学(优势学科)、中国近现代社会史、域外汉文古文献学、中国语言文学;2个上海市一流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世界史;4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古籍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应用语言学;3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汉语言文学、广告学、历史学。   学院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3个,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和世界史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分别是: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8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文献学、都市文化学、历史地理;硕士点33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外国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法律史、国际关系、广播电视艺术学、(中文)课程与教学论、(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传播学、民俗学、都市文化学、历史地理学、艺术学理论、人类学、新闻学、社会学、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历史)、电影学、广播电视;本科专业13个,分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文科基地、师范教育、高级文员三个方向)、戏剧影视文学、对外汉语、古典文献、编辑出版学、历史学教育、档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工作、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学、文化产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201人,其中教授62人,副教授50人,研究生导师13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69人,在院博士研究生161人、硕士研究生732人、本科生2293人以及夜大学学生750人、留学生16人。   学院建有资料中心、文科综合实验中心和广告学专业创新创业中心。资料中心占地面积810平方米,拥有图书18.4万册,杂志2.5万册,包括12个特藏室。文科综合实验中心总面积1200平方米左右,下设PC机房、非线性编辑机房、自动录播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暗房、录音实验室、语音实验室、档案信息化综合实验室、虚拟演播室、数字出版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以及多媒体教室,均配备现代化的仪器设备,供有关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和学生课外练习使用。此外,建有“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文贝”(比较文学专业学术网站)、“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东方语言学”、“中国‘慰安妇’研究中心”、“上海编辑出版网”7个网站和1个学院网页。学院建有81个社会实习基地。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陈恒,分党委书记:戴冰。      
  • 数理学院 时间:2016-09-26 点击:673
      数理学院是上海师范大学下属的二级学院。现有数学系、物理系、教育技术系、计算中心以及6个研究所(中心)等单位。学院现有2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上海市计算科学E—研究院、1个数学博士后流动站和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数学)、9个硕士点、6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170余名,其中教授28名(博士生导师13名),副教授60多名,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已占全体教师的近60%。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在校本科学生1300多人,各类研究生近500人。建校6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2万多名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半导体物理和器件专家、中国培养的第一个红外物理博士、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褚君浩毕业于物理学专业。褚君浩院士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材料和器件、铁电薄膜的材料物理和器件研究。其研究成果有:建立窄禁带半导体表面二维电子气子能带结构理论等。并发表学报论文 316篇,出版《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专著一本。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2 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奖、国家 973计划先进个人奖等。   学院先后承担了数十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几十项省部级项目以及百余项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项目。近二年来获批立项纵向项目4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其中含重点项目的3个子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8项,校级科研项目11项。新增横向委托项目2项。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3部。获得国家自然基金11项,上海市自然基金16项。   学院近二年来在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项目中均获得佳绩。其中2014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三等奖三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两项;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七项;全国第五届“人教社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一等奖五项,二等奖十项,三等奖五项。在2014年全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4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14名,优秀奖6名;获第四届全国教育影视优秀作品大赛一等奖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7名。2015年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海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上海赛区)二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上海市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海峡两岸大学生信息素养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物理系学生参加第二届上海市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SUPT),获一等奖。在研究生方面,获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4项;第六次全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具展评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第六届“立思杯”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展评二等奖3项;全国第五次物理科学方法会二等奖1项;全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项;上海高校学生创造发明“科技创业杯”(团体)三等奖1项;首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优秀奖1项。   咨询电话:64322387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数学教育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教育技能和数学教育科研能力,并掌握计算机基本原理,具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的中等学校数学师资。   【就业情况】   各类中等学校或有关教育部门担任数学教学及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近世代数、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数学建模以及数学教育研究等必修课和基础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教育三个系列的限定选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50余门。   【优秀代表】   戴锦骅,2014届毕业生,现就职于上海市华东模范中学,成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和班主任,获得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联合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第十一届“乐学杯”学习设计教学评比中获得三等奖,班主任主题班会大奖赛三等奖等。         物理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为21世纪发达地区的中等学校培养具有较高物理学知识和技能,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物理教师和教育类人才。同时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使之不仅能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还能胜任中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学生物理竞赛的辅导和培训,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以及开展本专业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就业情况】   各类中等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的物理教学及教学研究,计算机、综合科技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微格教学)、中学物理创新实验研究、DIS实验技术研究、电子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等近30门必修课程。另外还开设天体物理学、多媒体技术、电化教育技术、光电子器件与传感器、教学软件制作、教育科研方法、中学物理双语教学指导等多门选修课程。   【优秀代表】   马丽娜,2014届毕业生,直研科教学(物理)的研究生,并获得2014年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本科期间,获得源凯师范生奖学金以及褚君浩院士奖学金;即将与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签约。         教育技术学(师范)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学生掌握摄影、平面设计、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计算机网络教育管理与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掌握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学科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就业情况】   担任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信息科技课程教学在各级电教馆、高校和普教中从事专业电化教育技术以及在社会有关行业(如广播电视、音像出版、宣传广告、绩效培训部门等)从事现代信息传播工作和教育培训工作。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信息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与教法实践、教育统计初步、摄影技术基础、数字音频技术、电视编导与制作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多媒体技术及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等。   【优秀代表】   崔家琪,2014届毕业生,获得上海师范大学专业一等、三等奖学金;源恺师范生励志二等、三等奖学金;上海师范大学“师大之星”称号;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团员”称号;上海市奖学金以及上海市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参加全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作品大赛荣获三等奖。现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攻读硕士。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应用数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能分析与解决科学工程技术及管理、信息、商贸、金融中的众多理论与实际问题,并能进行相应的算法设计及软件开发的专门人才。   【就业情况】   企事业单位、制造业与零售业的管理部门、政府机关、金融保险等部门从事业务流程优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软件开发,或在相关科研与管理教育部门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普通物理、常微分方程、数学建模、数学实验、最优化理论与方法、最优控制、图与组合优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应用、保险精算、金融工程、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经济学等。   【优秀代表】   陆猛,2014届毕业生,现就读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攻读统计的博士。研究方向是metagenomics。本科期间,学业成绩优异,课余时间学习了R 语言和python等统计软件,积极参加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         统计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统计学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经济学与管理学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统计问题的专业人才。   【办学特色】       本专业除了为学生开设必备的政治、外语、数学与计算机等基础课外,特别重视统计学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金融与保险、经济与管理等方面专业课的教学,同时强化计算机与统计软件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就业情况】   在政府机关、经济管理部门、市场调研、咨询及信息产业部门、金融证券、保险、医疗卫生等众多单位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处理、数据分析等工作,或在科研单位和教育机关从事研究与教学工作。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C++程序设计、概率论、数理统计、统计软件、统计学原理、应用回归分析、统计质量管理、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经济时间序列分析、精算学。   【优秀代表】   张巧琦,2015届毕业生,直升本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专业,本科期间,成绩优异,获得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Sucessful Participant”;获得第七届“认证杯”数学中国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的全国二等奖,并最终获得了全球数学建模能力认证。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数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的人才,毕业生将掌握科学计算的基本数学理论与方法,同时具有初步软件设计、开发和实践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应用软件设计和开发的基本方法与技巧。此外,毕业生还将具备在数学,计算机和经济等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础与能力。   【就业情况】   IT、银行、证券和医院等企事业单位的数据分析、管理与软件开发,高等院校、中小学等单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主干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普通物理、微分方程、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大型数据库、数值代数、数值逼近、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Asp.net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等课程。   【优秀代表】   高焱,2015届毕业生,曾获得 “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生”、“上海师范大学学习之星”、“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团干部”、“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上海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现直升数理学院研究生。     物理学(应用物理方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应用物理方向)培养光电子物理、材料与器件领域的应用复合型理科人才,学生毕业后将能从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微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设计、科技开发、技术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工作。   【师资力量】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9人,生师比为6,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人,占总人数的84%,硕士学位的有3人,占总人数16%。中青年教师在本专业占比重较大,年龄在31-40岁的教职员工有14人,约占总人数的74%。本专业任课教师全部拥有行业背景,拥有国外一年以上进修经历的教师有17人,国内进修的有1人。 本专业教师一直致力于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先后获得多项上海市及校级课程建设项目,获得上海市青年教师比赛二等、三等奖,每年发表的教研、科研论文近40篇。   【办学特色】   在华东地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挑战杯、科创杯、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等课外科技活动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多次获得一等、二等及三等奖。     物理学专业的骨干教师承办了2015年度的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及挑战杯获奖证书   【就业情况】   半导体、新能源等公司、企业从事技术设计、研发和技术服务,或到大学及科研院所从事光电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等工作。   【主干课程】   物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光电子物理实验等;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理论物理(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理论力学);专业方向课程有三个不同的专业模块,包括激光物理,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介质物理学等课程。   【优秀代表】   何鸿,2014届毕业生,毕业后继续在本校攻读硕士学位。在大学期间拿到了英语六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连续两年获得了褚君浩奖学金二等奖,连续三年获得了专业二等奖学金。大学四年均获得为“优秀团员”称号,毕业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         教育技术学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上海市企事业单位对现代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外语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和网络管理技能,教学设计和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知识。   【就业情况】   从事公司和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影视节目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教育音像制作、员工培训、远程教育等工作   【主干课程】   摄影基础、电声技术、电视制作基础、计算机动画、Web应用与网页制作、程序设计基础、多媒体软件创作、计算机图形处理、平面设计、教学设计等。   【优秀代表】   乔雯,2014届毕业生,后直升为本校现代教育技术系的研究生。本科四年来,获得了校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优秀团员以及市优秀毕业生的称号。研究生期间,担任班级的党支部书记,现成为闵行区七宝镇政府的储备干部,在基层锻炼。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时间:2016-09-26 点击:763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沪上首个独立的、直属于学校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科研的二级机构,于2008年10月29日正式成立。其所属的思想政治教育系前身是上世纪50年代成立的政治教育系,其余4个公共课教学部的前身是马列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职能定位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依托单位,同时也是学校人文综合素质教育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师资队伍 学院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配置方式,现有专职教职工49人,包括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2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25名(正教授8名),硕士以上学位4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5人),专任教师队伍结构趋向合理。学院除承担全校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硕、博)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硕、博)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2、机构设置        学院现设教学机构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思想政治教育系。学院管理机构有:党政联席会、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办公室、教务办公室、党总支办公室、团委和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的非定编研究机构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3、专业设置 学院现有思想政治本科专业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所属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还有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硕士点各1个。专业设置覆盖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群。学院现有学生332人,其中本科生152人,硕士研究生159人,博士研究生21人。                 4、课程建设           学院在建公共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重点建设课程;研究生公共课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硕)、《科学哲学》(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思潮》(博);思政教育系本科专业的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组成部分为核心骨干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拓展至当代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宗教学等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领域和理论体系。              5、科研情况         建院以来,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17部,承担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除已完成的国家项目之外,在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还有6项:1.毛勒堂教授主持的“经济正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2005-2008);2.张允熠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背景研究”(2006-2009);3.黄福寿教授主持的“比较社会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研究”(2006-2008);4.王正平教授主持的“当代美国职业伦理研究”(2006-2008);5.高惠珠教授主持的“当代视野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建设理论研究”(2007-2009);6.蒋传光教授主持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2007-2009)。  
考研资料购买流程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日 9:00—23:00
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网由毕业研究生组建,本网站与学校官方无关,为研究生自主创业,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网全心全意为每位考研学子服务,提供全方位的答疑解惑以及相关资料和一对一辅导服务。
有考研相关问题的同学们可以点击“QQ在线咨询”联系研究生学长/学姐哦 QQ号:1803551015

24年上海师范大学考研群:156900995
电话:13661456056 小张学长

可以通过扫描微信二维码加微信来咨询哦,这也是最方便最快捷的咨询方式啦,今天我们是你的师哥师姐,明天我们将是上师的校友!

微信二维码

我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 1.考研资料、真题、笔记等
  • 2.考研免费答疑
  • 3.考研一对一辅导
  • 4.考研暑期集训营

  • [关于我们] [订购指南] [常见问题]
  • 学校招生问题请直接致电各院系,本站只提供相关资料、真题、一对一辅导等产品和服务。
  • 资料最后更新时间:2025-04-01

  • 资料购买流程
    • 1、进入[考研资料]查找资料;
    • 2、选中您所需资料,点击[加入购物车];
    • 3、填写姓名电话地址等信息;
    • 4、填写完信息后[确认下单],并付款;
    • 5、次日发货.【订单查询】
    支付宝合作伙伴 互联网协会认证